Noise Reduction 雜訊抑制( 簡稱NR )功能
由於CCD內在品質,當以慢速快門拍攝時,影像中會顯示雜訊,它以隨機分佈、色彩豔麗的畫素的形式出現。一般數位相機在長時間曝光(通常小於1/30產生)下會產生雜點(亦可稱之燒點)情況,產生原因是因為CCD在長時間曝光所產生的高熱造成,特別在低光源或慢速快門的情形下是相當容易產生雜點,有時受到電磁干擾也會有雜訊的現象,現在許多數位相機會設計雜訊抑制功能(Noise Reduction),讓您即使長時間的曝光後仍可得到最佳的影像品質,這項功能可以自動消除影像雜訊,但日前通常一般數位相機的極限在3~10秒,超過該感應器的極限,雜訊會急速大量出現,此時雜訊抑制的效果就幫不上忙。
有些數位相機可以設定是否使用雜訊抑制功能(Noise Reduction),有的數位相機則是快門速度低於預設的速度時,或在特別的場景模式下就會自動啟動,因為使用雜訊抑制功能(Noise Reduction)需經過大量的運算處理,因次對於連拍與拍照間格上必有影響,無論效果如何這樣的功能對喜愛夜拍的人士必定有幫助,因為通常曝光時間越長,雜訊抑制運算時間也越長,有時甚至運算時間會長達20秒。
如果爲拍攝功能表中的[ 雜訊抑制 ]選項選擇 [ 打開 ],則在保存以1/4秒或更慢快門速度拍攝的影像前,將對影像進行處理以減除此雜訊。 雜訊抑制功能會自動應用於在 [ 夜間人像 ]、[ 夜間風景 ] 和 [ 黃昏/黎明 ]場景模式下拍攝的影像。由於完成此處理過程需要一定時間,因此當應用雜訊抑制功能時,拍攝影像所需的時間將增加約一倍。
有些繪圖軟體也提供雜訊抑制或雜訊移除的功能,但由於一般數位相機影像都為JPEG檔,JPEG檔本身已經過破壞性壓縮,加上這樣的壓縮方式本身也會產生雜訊,如果使用TIFF非壓縮檔,雖然沒有上述的問題,但因為雜訊抑制需經過與顏色分離的信號作比對計算,但TIFF本身已將信號混合,再分離時效果就不如再合併時同時處理,所以拍後的影像處理如果JEPG檔差異有限,如果TIFF檔效果較好,但還是不敵直接在相機上處理。
看看使用雜訊抑制(Noise
Reduction)的差異(此照片為模擬照片)
![]() |
影像1 | 這兩張影像是在相同條件下拍攝,均使用8秒的快門速度。(ISO 400)高亮部分 – 影像3。 (NR 關閉) |
![]() |
影像2 | 影像1的裁切部分。 |
![]() |
影像3 | (NR 開啓) |
影像1是在關閉雜訊抑制功能的條件下,使用8秒的快門速度拍攝。影像3是在相同條件下用相同快門速度拍攝,但雜訊抑制功能打開。結果顯示,雜訊抑制模式可以顯著減少斑點效果,在第三張影像中幾乎沒有雜訊。
由於要進行計算,因此將影像3存儲到CF卡的時間,幾乎是存儲影像1時間的兩倍。
影像2顯示的是影像1的一部分,裁切後用於顯示雜訊特徵的細節。
注意: